滴滴App下架,又一次为家装市场敲响警钟
滴滴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。
这一次,因为滴滴出行APP被下架。此前,“顺风车司机杀人案”、“大数据杀熟”等铺天盖地的负面,已令滴滴饱受诟病。
7月2日,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发布关于对“滴滴出行”启动网络安全审查的公告。
公告称,为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,维护国家安全,保障公共利益,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依法对“滴滴出行”实施网络安全审查。审查期间,“滴滴出行”停止新用户注册。
7月4日,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关于下架“滴滴出行”App的通报。
通报称,根据举报,经检测核实,“滴滴出行”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。依据相关规定,通知应用商店下架“滴滴出行”App。
7月5日,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又发布对“运满满”“货车帮”“BOSS直聘”实施网络安全审查的公告。
审查期间,“运满满”“货车帮”“BOSS直聘”同样停止新用户注册。
且不论滴滴的是是非非,也不谈互联网平台的凡是种种,但涉及“信息安全”,却不得不令人细思极恐。
信息,我们常称之为消息或者资讯。但在另外的语境下,信息则被称为“情报”。
也就是说,无论是个人信息,还是公共信息,乃至国家信息,某种意义上都有可能被作为“情报”对待。
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信息,是一种什么行为?
统计显示,目前,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9.89亿人。14亿人口超七成“涉网”,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,自是头等大事。
由此来看,重拳整治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信息的行为,也自是必须且亟需的头等大事。
网络平台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被查,引起了社会和民众的广泛关注。但是在家装市场,类似行为普遍存在且屡禁不止,却往往被人忽视。
买了房子,办了按揭……很快,装修公司、建材厂商的各种电话即纷至沓来。不胜其扰之余,不禁要问,他们怎么就知道我买了房子的?
类似事件,几乎是经常性地在我们身边发生。
为完成业绩,装修公司人员以购买“内部客户”资料为名,非法获取个人信息,再以“对等交换”“信息共享”等方式,将信息倒卖给建材零售商,导致数万条个人消息被泄露与转卖。
发生在淮安洪泽的一起典型个案,5人因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公诉。
无独有偶。宁夏贺兰县也发生一起类似个案。当地法院依法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,判处装修公司涉案人员孙某等5人有期徒刑,并处罚金。
在南京,同样也发生过多起装饰公司、材料商买卖客户信息被查,甚至有人涉案被抓、被判刑的案例。
获客难,获客成本高,完不成任务,挣不着钱,是无数从业人员乃至装饰公司、材料商不惜铤而走险、以身试法的理由——在他们看来,买卖客户信息是无可奈何之举。
但就是这一次又一次的“无奈之举”,最终导致个人遭受牢狱之灾,公司蒙受巨大损失,甚至关门倒闭。
众所周知,在最高人民法院、最高人民检察院《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》中,对非法获取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行为,已经作出明确规定。
以违法违规、坐牢关门为代价,换取一月两月的业绩提升,毁掉的却是一个人、一个家庭甚至无数个家庭的幸福生活,真的犯不着。
合法合规经营,净化家装市场,需要警钟长鸣。
免责声明: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,请及时联系我们,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。